跳至主要內容

科技園支持施政報告引入創科領軍人才 全速推動再工業化 開啟香港創科新篇章

(香港,2022年10月19日)—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歡迎政府於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新政策及措施,包括加強人才配套、推動「再工業化」、大力投資創科等。新措施有助完善創科生態圈,擴大人才庫,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科技園公司會把握「十四五」規劃及大灣區發展機遇,締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施政報告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我們感到鼓舞。特首宣布政府會在今年內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訂重點政策,並以結果為目標,提出未來五年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科技園公司定必全力配合。我們積極與官產學研等多方面合作,產生協同效應,匯聚創科企業及人才,實現『再工業化』、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引領香港創科發展邁進新台階,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多管齊下擴大香港創科人才庫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重要元素。施政報告提出興建新一座創新斗室,將為本地及海外創科人才提供更多完善的智慧生活與創新協作空間,對吸引人才留港發展起關鍵性作用。位於科學園的第一座創新斗室,首批租客已於2021 年 6 月中起陸續入住,反應理想,當中單人房需求甚殷。

科技園公司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才服務窗口」 ,專責制訂並統籌招攬內地和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配合其他便利措施,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將有助園區公司覓得更多合適人選,為香港及大灣區打造蓬勃的創科生態圈。

進一步推動「再工業化」 引領先進製造

科技園公司去年將分別位於大埔、元朗及將軍澳三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並訂定了「再工業化」的八大方向,積極結合科技與工業發展,由研發到製造完善整個創科生態圈。

施政報告提出研究於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把創新園內先進製造業的樓面面積增加一倍。此舉有助創新園吸引具潛力的企業進駐,進一步帶動香港的多元經濟發展,為年輕人才創造事業發展機遇。

科技園公司現正與業界溝通,積極吸引更多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工序和生產線進駐香港。我們會配合「工業專員」的工作,以及共同推動更多智能生產線在港設立的目標。

策略性投資創科產業 吸引企業落戶香港

政府提出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由2024年起提供的創科土地和空間,我們相信有助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企業落戶香港。

香港的創科產業不斷發展,創科投資氛圍愈趨熾熱。施政報告提出,港交所將於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科技園公司相信此舉能增加創科企業的集資渠道,同時增加海內外科企落戶香港的誘因。

過去五年科技園內的園區公司,獲投資案例超過220宗,籌得超過802億港元。「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於2015年成立,管理超過6億港元的資產。 其中,科技園每投資1港元便吸引外間投資16港元,支援不同融資階段的本地初創公司。

加強創科基建 應對未來需求

科技園公司支持政府全力落實港深創科園的建造工程,同時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此外,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工程已按計劃逐步進行,預計第一批次的工程將於2025 年完成,將提供更多科研及協作空間,有利創科企業發展。預計2033年或之前落成的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車站,便利區內交通,應對日益增長的園區工作人口及作好準備。

科學園成立二十年,在香港建立了擁有18,000人的全港最大科研社群,當中包括12,000名研發人員,園內的科技和初創企業已增至1,100間。

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

香港有雄厚的科研實力,科技園公司持續優化創業培育支援,讓初創在概念驗證、構想商品化及業務發展中盡展潛力,今年畢業的培育公司多達278間,數字再創歷屆新高。我們樂見政府推動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 ,以配對形式資助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此舉將有助進一步推動「從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在過去五年,科學園內的生物醫藥公司從50家,增加至約180家,反映醫療科技市場持續發展。由政府設立的「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已成功吸引 28 所由本地大學與 30 多家國際頂尖大學/研究院合組的實驗室,並已進駐科學園。

去年我們成立了「轉化研發所(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提供培訓試驗計劃,協助研發人員及科學家培養企業家思維,促進研發成果市場化,讓生物科技行業發展成香港的新經濟支柱。

開放更多數據 建設智慧城市

科技園公司一直提供理想的測試環境,收集模擬實況數據,有助實現政府的智慧城市藍圖。我們歡迎政府和公私營機構開放更多數據,供業界創新應用。施政報告提出與內地探討內地數據向港流通的安排,亦有利大灣區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

我們推出的「STP Platform」,透過與跨領域的企業合作,促進數據持分者及使用者(包括各行業的領先企業、政府、學術界和技術開發商)之間的多邊數據合作,驅動數據時代的可持續業務增長。

結語

國家主席習近平年中視察科學園,體現對香港創科的重視和肯定,以及對香港貢獻國家科技發展的期盼。施政報告持續推動創科發展,科技園公司將全力配合政府施政,

透過明年啟用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科技園公司希望鞏固國際化優勢,並支援企業「引進來、走出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致力實現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並積極鼓勵年輕人在我們穩健的創科基礎上,共同為香港開展新篇章。

資料來源 : https://www.hkstp.org/zh-hk/press-room/hkstp-fully-supports-the-chief-executives-2022-policy-address/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推動創科 促進經濟多元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創新科技既是產業,也可助其他行業提升效益甚至升級轉型。政府過去幾年在創科方面大力投資,未來會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和研發機構緊密合作,更好地落實各項推動創科的工作,從而帶動經濟多元發展,讓市民分享發展成果。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18日出席「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周年公開論壇的致辭全文:   姚沛康主席(香港管理事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及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周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及卓敏經濟學教授)、各位嘉賓、各位社友、各位現場和線上朋友︰   大家早晨!我非常高興出席工商管理研究社和中文大學商學院,以及《信報財經月刊》合辦的周年論壇,並就創新科技與香港經濟發展這個主題與大家分享一些粗淺的看法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一些工作。而更加重要的是,來到這裏與各位業界的專家、學者、各位翹楚交流,聽取大家寶貴的意見。   今日的主題是「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也許大家會覺得「這還要問嗎?」也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的確是,但該怎樣做?」在心底有疑問,再工業化、數字化經濟這些發展方向都很好,內地也做得不錯,但到底香港應該要怎樣做呢?好像有點談何容易。   我可以向大家很有信心地說,創新科技是環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創新的源頭或動力又是甚麼呢?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是,創新一定要有「諗頭」,但除了「諗頭」外,痛點都要多!因為其實創新都源於有痛點、有困難,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從這個角度看,經歷過去兩年的挑戰,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們是有很大的優勢去創新的。   創新科技的快速演變,除了要有足夠痛點,更需要有應用場景讓大家去快速測試。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應用場景可以讓創業者和消費者在很短的時段內,「啱得快」也可能「錯得快」,而「錯得快」不要緊,「改得快」便可以,整個過程可以加速創新科技的發展。從這角度來看,香港也很有優勢。以前我們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現在計及粵港澳大灣區,連同我們自己已經有8,000多萬人口,更何況如果我們與內地合作的話,市場會更加龐大。再加上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務中心,我們面向國際的層面,也讓我們有一個很寬廣,而且很有深度的應用場景。   再者,困難天天有、日日新,新的困難過去未曾見過,意味着解決方案亦要「諗新橋」。換個角度

四局長落區與市民共慶回歸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今日落區探訪長者、基層和退休公務員家庭,並送上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慶祝活動禮物包,與他們共慶回歸。   黃錦星造訪粉嶺嘉福邨一名獨居長者和兩個基層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和需要。他表示,政府一直把社區關懷注入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慶祝活動,希望藉探訪區內弱勢社群家庭,讓他們感受到關懷。   薛永恒在南區探訪居於碧山樓的獨居長者和雙老家庭。   聶德權到觀塘翠屏邨探訪雙老家庭和退休公務員家庭。他表示,過去一個月疫情稍為回穩,他到不同地區接觸弱勢社群和少數族裔,市民的笑容和鼓勵的說話令他深受感動。   許正宇則到沙田沙角邨和博康邨探訪獨居長者、雙老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隨後前往將軍澳尚德邨到訪獨居長者和少數族裔的單位。   四名局長了解受訪家庭日常所需,並向他們送上禮物包,共享慶回歸的歡欣。   共慶回歸顯關懷是特區成立25周年主要慶祝活動之一,由民政事務總署轄下民政事務處連同非政府機構及地區團體推行,與弱勢社群分享回歸25周年的喜悅。   http://dlvr.it/SSLgwX